建国以来,我国营造了大量人工林,成为经济建设所需木材的主要来源,并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大面积营造单一树种及连作的造林方式,逐渐显露出弊端:病虫害严重、地力衰退严重、生态环境恶化、生物多样性下降等。林业专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。
人工林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,目前大多数是用材林,防护林只占很少部分。主要分布于山区和重要河流的中上游;树种以针叶树为主,尤以南方各省针叶树的比例更大,而且集中连片,连绵千亩万亩单一树种、品种的人工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。有些平原地区还存在着单一无性系连片造林状况。这些人工林采伐后又常常更换同一树种,造成多代连作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人工林的营造方法显露出不少弊端,目前已造成许多不良后果。
首先是严重的病虫害。特别是松材线虫发生面积年均高达5000万亩以上,每年造成的生长量损失达1000万立方米;杨树林中天牛的危害也十分严重。这些病虫害的防治十分困难,很多人工林被害虫啃食得千疮百孔,甚至全军覆灭。
其次是,单一树种和成片连作造成了地力严重衰退,这一点已在杉木、桉树、柳杉及落叶松人工林中有明显表现。杉木人工林由于土壤肥力下降,生产力一代不如一代,二代和三代20年内每公顷人工林损失蓄积量30至45立方米。在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地力衰退情况更为严重。
更深层的影响还有,造成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及生态环境恶化。天然森林的植被是复杂而多样化的,一个山坡上可以出现多种森林植被类型。任何一片森林都是多树种混交,如贵州梵净山的栲树林,参与构成乔木层的就有182种,整个森林有4个层次构成,维管束植物有407种。这种环境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,也使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。但单一树种或少数几个树种的大面积人工林,由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,林区的生态环境恶化,森林各种功能与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,森林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也大大下降。